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0537-2558089

企业新闻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 2023-12-23 10:31:30 |   作者: 火狐体育官方网站

  金秋时节,刚从高原铁路建设现场出差回来的谢永江,风尘仆仆拖着满箱资料,一头扎进办公室,开始新一轮的科技攻关。

  一片匠心,一份执着。入行38年来,谢永江完成了许多急难险重的任务,又好像只做了一件事——研究混凝土技术。

  深学精研,永不止步。现任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铁道建筑研究所工程材料事业部主任的他,始终将破解铁路工程重大难题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万里铁道线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推动铁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中,用满腔热忱谱写着科技报国的赤子之歌。

  20世纪末,占我国国土面积约1/8的西藏仍没有铺上一寸钢轨。在青藏高原上建设一条经济、快速以及全天候的铁路大动脉,势在必行。

  “早在听前辈们讲述当年工作经历的时候,‘一定要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种子就在我心里生了根。当机会到来时,我感觉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多年的努力,就是在为这一刻做准备。”谢永江回忆道。

  苍茫雪域,巍峨昆仑。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穿越多年冻土地带路段约547公里。冻土对季节气温变化非常敏感,受热融化下沉,遇冷则冻结膨胀,严重影响地基稳定性。为确保建筑工程安全稳定,设计单位提出“以桥代路”的穿越冻土区方案。

  当时刚刚担任铁建所混凝土研究室主任的谢永江敏锐地意识到,要在多年冻土层上建桥,必然会在其中灌注混凝土。因此,如何调控混凝土的水化热以确保多年冻土稳定,是工程必须破解的难题。

  “困难意味着机遇,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把不可能变为可能。”2001年,谢永江带领团队建立了首个高原环境模拟实验室,自行设计模拟试验模型,反复开展冻土层混凝土浇筑试验,成功研制出DZ系列、适应于铁路不同混凝土结构部位现浇混凝土及蒸养混凝土专用外加剂,获得了行业专家一致认可。

  为了尽快在施工现场找到适配混凝土的原材料,谢永江带领团队深入青藏铁路沿线地区,顶风冒雪,不辞辛劳,仔细调查研究水泥、砂、石以及各种可利用的矿物掺和料料源品质。

  “山路陡峭,累了就靠着石头歇一会儿,饿了就啃口干粮继续走。”回想起这些经历,谢永江说,“那时候,大家都坚信技术上的小改进能带来工程项目施工的大突破。虽然很苦,但我们乐在其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调试与验证,谢永江和小组成员终于研制出适用于多年冻土环境的耐久混凝土配方及施工工艺,成功破解了在保持多年冻土层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安全浇灌混凝土的技术难题,并将该技术在青藏铁路全线推广应用。青藏铁路工程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耐久混凝土技术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此后,谢永江踏上了研制、推广不同铁路高性能混凝土的艰难历程。一个个技术难题,犹如一声声冲锋号,激励着这位混凝土专家不断攀登科技高峰。

  通过仔细查阅有关的资料、虚心求教知名专家,谢永江和小组成员精心设计出数百个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方案,并为此开展了不计其数的试验研究,最后以20余件混凝土结构物件的结构试验,验证了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及在铁路行业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

  从全国首条高寒高速铁路哈大高铁,到途经大风干旱地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兰新高铁;从世界首条环岛高速铁路海南环岛高铁,到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在谢永江和小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被大范围的应用到我国高铁工程中,推动高铁混凝土应用量达6亿多立方米,为中国高铁技术持续领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9月7日,随着一列银红涂装、配有印度尼西亚国宝级动物“科莫多龙”纹理图案的雅万高铁动车组上线开行,中国高铁“出海”迎来里程碑时刻。

  “能为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国门贡献力量,我感到无比光荣!”谢永江十分激动。

  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第一单”。其中,高性能混凝土担当了高铁工程走出去的“先行官”。

  2016年,雅万高铁开工在即,前方传来急电——由于当地没有在混凝土中使用矿物掺和料的经验,实施工程单位无法配制出满足中国标准的高性能混凝土。

  临危受命,全力以赴。擅长解决工程“棘手活”的谢永江勇担重任。接到任务后,他立即带队前往印尼。为了寻找合适的矿物掺和料,他和小组成员利用短暂的出国时间,翻阅了大量当地地质、环境资料,调研了印尼多个地区、岛屿,走访了多家水泥厂、发电厂。白天,他们马不停蹄地与印尼方一起开展调研沟通,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开展试验。

  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他们终于在印尼爪哇岛西部找到了合适的矿物掺和料,并配制出适用于当地高温环境的高性能混凝土,用试验数据告诉印尼方采用中国方案的必要性和可靠性,实现了中国高铁高性能混凝土的“印尼化”。

  “我热爱铁路工程材料事业,奉献铁路事业是职责所在,更是毕生理想。”谢永江说。

  2017年4月8日夜间,办公室电话铃声猛然响起,阻断了谢永江准备回家休息的脚步。原来,彼时施工正酣的沪通长江大桥深水区水下混凝土施工遭遇堵管难题,业内多位专家到现场未能破解,上级部门紧急致电,希望他去试试。

  谢永江掷地有声地回答:“坚决达成目标!”他火速召集小组成员,研究分析会造成现场堵管的原因,论证不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随后,他带队赶赴沪通长江大桥建设现场。“狂风呼啸,江水湍急。我们跨过摇晃的栈桥,爬上陡峭的灌注平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谢永江说。

  经过连日调查、试验和研究,谢永江创新提出采用疏水性复合浆体作为水下混凝土隔水保护层,防止混凝土水下分散的技术方案,经反复修正与调整,形成了水下混凝土“盾壳法”密实成桩技术,得到实施工程单位认可,成功破解超深水区水下混凝土施工堵管难题,为沪通长江大桥如期建成通车清除了障碍。

  谢永江常说:“人才是一个单位事业发展的基础,有了优秀的人,其他困难都不是事儿。”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他十分重视人才教育培训,丝毫没有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成功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并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机会、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建功立业。

  “谢主任日常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在研究处理问题方案或面对我们的失误时,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是和我们一起直面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方案,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有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力量。”副研究员李书明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谢永江的悉心指导与示范带动下,工程材料事业部已从当初只有几个人的小部门成长为上百人的铁建所中坚力量。近两年,团队中有多名青年人才获得国家级“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方面技术带头人、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我想尽可能多地和大家交流分享经验,一起为铁路高水平发展作贡献。”谢永江说。

  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长,映照初心。谢永江带领的这支被铁路建设大军评价为“铁打的队伍”的团队,用脚步丈量着大地和时光,挥洒汗水,披荆斩棘,无问收获,但问耕耘。

  党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铁道建筑研究所工程材料事业部主任,“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获茅以升铁道科技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等奖项。

  入行38年,谢永江带领的工程材料事业部从当初的小研究室发展到今天行业知名、路内领先的优秀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等100余项,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逾70项……这一项项荣誉背后,深藏着他们为铁路工程浇筑耐久基石的雄心壮志。

  在谢永江看来,自己是幸运的,作为众多科研人员中的一员,赶上了高速铁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新时代、站上了科技逐梦的大舞台。未来,除了继续发挥所长,他还想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个舞台,为铁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的确,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不断耕耘和收获,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快乐的呢!

  版权所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京ICP备15003716号-2严禁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发布上网

  技术支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0号邮 编: 100844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3181318406

微信咨询
往复式给煤机_k0,k1,k2,k3,k4,k5_往复式给料机_生产制造厂家-火狐nba直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