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3-15 08:13:38 | 作者: 企业新闻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形机器人研发的突破,让“机器人走进普通人生活的愿景”越来越逼近现实。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下,“机器人+”时代正日益加速到来,最近,国内通用机器人领域又有新动作。2023年7月,“傅利叶智能通用机器人战略发布会”将在上海举行。届时,该公司最新研发成果——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将首次与公众见面,此外,傅利叶智能还将分享在通用机器人领域的未来发展愿景。
机器人产业链发展提速,各大科技大厂进军。中信证券表示,近日英伟达发布全新自主移动机器人平台,结合从边缘到云的计算能力与强大的软件堆栈,适用于AI自主移动机器人,我们提出的科技大厂进军机器人产业大势所趋的预测持续得到验证,OpenAI、腾讯、小米、谷歌、英伟达等科技公司持续加注机器人领域,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与落地进程加速,机器人发展“硬件先行”,模组化零件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零部件厂商一体化布局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同步提升产业链地位,推动机器人产业降本增效与规模化落地。
南方精工(002533)6月19日在深交所互动易问答中回复,公司在国内RV减速机配套轴承等组件供应领域占据较大市场占有率,目前已有双环传动、中大力德、秦川机床、恒丰泰、南通振康等多家主要客户。
南方精工是国内少数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精密零部件企业之一,公司主要营业业务包括研发、制造和销售精密滚针轴承、单向超越离合器、单向滑轮总成、精密零部件等,并延伸到集成电路开发设计等业务。目前,相关这类的产品的应用包括燃油车、新能源车、摩托车、工业机器人、工程机械、TWS耳机、智能家居等领域。
据介绍,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大环境背景下及政策刺激、人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制造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已成长期趋势,新增的工业机器人需求是减速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南方精工的工业机器人用RV减速机轴承产品已于2017年批量供货双环传动,并和双环传动保持同步开发,一直在优化改进轴承结构,研发轴承保持架新材料,助力其提高RV减速机精度和常规使用的寿命,此外,相关这类的产品也已经量产供应秦川机床、中大力德、南通振康、恒丰泰、烟台艾迪、南京南高齿、昆山华恒等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精工还在回复中介绍,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目前已和国内两家头部减速机厂商合作开发新型减速机,同时,相关减速机配套产品样品已送至特斯拉,试验结果良好并获得较高认可;此外,公司正在开发柔性轴承、行星滚柱丝杠等产品,其中国柔性轴承将应用于谐波减速机,行星滚柱丝杠将应用于线性执行器,相关这类的产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大量需求。
机器人未来的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应用场景有哪些?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大会上,多位业内人士进行了探讨。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区域科学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慧表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相关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4成以上,“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机器人产业也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业型机器人的发展目前相对进入更成熟阶段,服务型机器人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未来逐渐会从传统工业型机器人向服务型机器人渗透,“从服务型机器人的角度看,人形机器人或许是AI的终极形态。”
在政策支持下,如何把握机会,以机器人本体为主导,配合人工智能、自主导航、智慧关节等技术,赋能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康养、智慧商圈、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是机器人行业努力的方向。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
上海是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产业规模和技术实力长期保持领先水平。近日发布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到增加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前瞻性布局人形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赛道。根据《行动方案》,到2025年,上海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不少于2万台,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
今年1月发布的《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透露,力争到2025年,上海将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带动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作为上海第一家机器人主题产业园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入驻企业243家,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机器人企业,包括一些芯片企业,形成了以龙头引领+中小企业一起发展的产业集聚群。据刘宏透露,园区未来目标是实现千亿级目标,将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马斯克在2023年股东大会上展示人形机器人Optimus最新进展,并表示看好人形机器人的长期价值;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转身创业人形机器人,获百度、高瓴、经纬等知名机构投资……人形机器人不仅引发了人们对超越真实的生活的无尽想象,更是吸引了科技巨头、技术人才和资本的倾力投入。
从年初爆红的“大模型”,到再次“走红”的人形机器人,机器人逐渐从“工具”进化成为“亲密伙伴”,让人们再次惊呼科技对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形机器人研发的突破,让“机器人走进普通人生活的愿景”越来越逼近现实。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爆发加速了AI产业的发展。为了抓住这一轮技术变革的浪潮,促进区域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多个一线城市开启了“追逐赛”。以人工智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北京为例,《北京市促进通用AI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的发布是国内首个地方政府紧贴AI大模型产业化发展提出的专项措施。当下正值Chat-GPT引发的“千模大战”打响,大模型可能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效率革命和体验升级。随着AI第一城北京行动了,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区都已陆续采取行动,抢占发展的“窗口期”。
天眼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273.1万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73.2万余家,新增注册企业增速近41.4%;其中,2023年1-5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23.2万余家,新增注册企业平均增速66.7%。天眼查研究院认为,大模型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实现了一次历史性跨越,未来仍有广阔的持续创新空间。中国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为大模型创新提供了丰富场景和数据基础,AI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
以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依托,机器人相关产业蓬勃发展,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和科研价值。天眼查报告数据显示,近10年来,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数量逐年上升,仅2021年新增机器人相关企业就达到12.39万家;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22台/万人,相较2012年增长13倍。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从零部件、整机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而其中最让前沿科技公司、普通消费者“着迷”的是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出现,迭代。
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就是“具身人工智能”,即能够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不同于传统机器人仅具有“物理”执行力,大模型可通过将图像、文字、具身数据联合训练,引入多模态输入,进而提升大模型和环境的交互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机器人注入了“灵魂”。
具身智能最大的特质就能以主人公的视角去自主感知物理世界,用拟人化的思维路径去学习,从而做出人类期待的行为反馈,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数据投喂。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各种基于人类行为的学习和反馈系统,为实现更复杂行为语义提供了迭代的基础和试验场。因此,人形机器人的逐步完善也为具身智能的落地提供了方向,是具身智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也将为具身智能的迭代优化提供方向和空间。
《2023-2028年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怎么来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处理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