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8-26 02:11:55 | 作者: 企业新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领域固有矛盾依然存在,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多,工作推进中仍有不少短板弱项,我国的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就业任务更艰巨繁重。
从总量看,就业压力依然存在。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有所减少,这一趋势还将持续,到2020年后减幅将加快。但必须看到,这种减少是供给高位上的放缓,而且由于受教育等因素影响,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相对滞后。2018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接近9亿人,预计到2035年劳动年龄人口仍将保持在8亿人左右。近几年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约有1500多万人,加上近千万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需在城镇就业的劳动力年均约2500万人。不仅如此,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有增量。
从结构看,就业矛盾更加凸显。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结构性就业矛盾进一步凸显,突出表现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一方面,企业反映招工难,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一线普通工人也面临短缺。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青年群体存在就业难题,去产能等结构调整中产生的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则更加困难。这种“两难”并存的局面,其根源在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在就业领域的集中体现。从需求端看,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市场中增加的岗位大部分是制造业、服务业一线普通工人和服务员;从供给端看,每年新成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超过一半,农民工群体中80、90后新生代已占据主体,新一代求职者更看重职业发展、工作条件和自我价值实现,供需对接存在错位。另外也要看到,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人的变化是一种慢变量,实现职业转换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更要比较长的时间。
从重点群体看,青年就业任务艰巨。青年就业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不例外,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压力将依然突出。“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年均超过800万人,再加上500万左右的中职生,青年就业规模将继续扩大。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供给持续高企与有效岗位不足的矛盾凸显。目前我国仍处在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发展阶段,市场上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还不充足。部分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与市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比较大差距,存在“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
从外部环境看,新的影响因素增多。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有所加大,不可避免对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市场带来影响。从监测调研情况看,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企业稳岗压力有所加大。同时,“机器换人”的影响也要重视。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加之劳动力市场普通工人难招,一些企业快速推进“机器换人”,被替代岗位多为重复性、流程性工作,主要是流水线操作工、一线客服等对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比来说较低的岗位。未来,我国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机器换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影响的就业岗位数量会持续增加、进程会提速,岗位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部分劳动者不可避免要面临下岗失业的阵痛。
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升,就业优先的目标导向尚需逐渐增强。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政策落实有待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基础还需夯实,就业服务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随着新动能蒸蒸日上、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就业服务管理、用工制度和社保政策等需要改革完善。我国产业仍处在中低端,二元结构下就业不平衡、流动不顺畅矛盾依然存在,创造充分高质量就业机会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仍有很多积极因素。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将为应对就业挑战提供根本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推动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重大举措落地,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不断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和资金准备,将为稳定就业形势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国家的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明显,新动能方兴未艾,服务业快速地发展,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将拓展更多新的就业空间。企业缺工现象依然存在,劳动力市场有一定回旋余地。只要充分的发挥好这些积极因素,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能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摘自《求是》杂志2020年第1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怎么样看待我国就业形势》
相关推荐